服务热线:0531-82950255

美文志/专栏

方远:亦农亦文总耕耘

作者:当代散文 日期:2024年12月04日 浏览:861 原创


4325f0c0d2743578e4397cfd98e0da68.png

史洪涛先生长我近十岁,嘱我为《莱州农村史话》作序。尽管我有10余年的农村生活经历,却又离开家乡近50年,甚恐。但是,又盛情难却,只好听命,当有班门弄斧之嫌。

已经记不清哪年哪月或哪个场合与史洪涛先生相识了,我能记得的就是他赠送给我的那本厚重的《莱州农业史话》。全书分上中下三部,110多万字,是他历时三年的呕心沥血之作,可谓鸿篇巨制。

史洪涛先生早年毕业于莱阳农校(今青岛农业大学),自1976年参加工作至退休,他始终坚守农业岗位,对农业感情浓厚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几十年如一日,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、农业历史的考察和研究,农业档案的搜集和汇总,从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科研资料和数据。那么,当他在退休之后,拿起笔来,从东夷农耕文化到现代农业,从农作物栽培到农业机构等,将莱州几千年的农业史浓缩提炼成一部《莱州农业史话》,就不足为奇了。

《莱州农业史话》既全面,又系统,史志兼之,出版后广受好评。史洪涛先生深受鼓舞,随之诞生了书写莱州乡村故事,编著其姊妹篇《莱州农村史话》的计划。于是,已届古稀之年的史洪涛先生老当益壮,再次出发。

众所周知,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脉之根在乡村,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传承地在乡村,中国乡村的传统历史文化浩瀚而博大,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。

莱州为千年古邑,文化底蕴深厚。从古到今,每个村的创建史和发展史都是独一无二的,有的历经百年,有的历经千年,历程各不相同,却又各有千秋。

礼失而求诸野,乡村多传说,故事丰富而精彩。一部记录殷实的村史可以传承和弘扬村庄的历史文化,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。然而,随着乡村历史的知情者、亲历者、见证者在一个个地老去,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。只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,方能流芳百世。时间不等人,这项重要的工程已是迫在眉睫。

史洪涛先生审时度势,以莱州农村为蓝本,话说莱州农村的历史,实乃独具匠心的“史话”,是巧合,也是使命,更是身为莱州人的行为自觉。

又是历时三年,史洪涛先生夙兴夜寐,不辞辛苦,足迹踏遍莱州的山水与村庄,《莱州农村史话》几易其稿,终成书120余万字。莱州市概况,古历代建置和行政区划沿革考略,近、现代建置和行政区划沿革,人口、姓氏……几千年改朝换代与历史沿革中的莱州脉络清晰,一目了然。书中既有引经据典的学术考证,也有辈辈相传的民间传说,集大成于一书。

为子孙后代留住乡思与乡愁,让离家游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,史洪涛先生不图名利,以热爱家乡的眷眷之心,以饱含真情的优美文字,书写乡村故事,传承乡村文化,着实功莫大焉。
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经久而不衰。自古以来,乡贤文化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乡贤为有德之士,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,是乡村民众的杰出代表,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。时至今日,他们仍然凭借卓越不群的才华、高尚的品德与广泛的影响力,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掖县文脉久,莱州乡贤多。自然,这是莱州之幸。这些年来,我接触到家乡许许多多的新乡贤,他们当中有干部,有农民,大多年事已高,却不遗余力地为乡村文化振兴而东奔西走,无私奉献。他们出手不凡,硕果累累,委实令我敬佩。毫无疑问,史洪涛先生是典型的代表之一。
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期待史洪涛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。


0
0
11

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  去登录

网友评论:

当代散文

当代散文网